致曾經的製衣工人
──即使不在,我仍記得




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
主辦:澳門文化局
製作: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地點:牛房倉庫
日期:2019年5月10日、11日及12日
演出時間約一小時三十分,不設中場休息
粵語演出,設中文字幕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升華還是浮華,都將成為過去。」

張愛玲說的話,今天仍然觸目驚心。眼看著巴黎聖母院的尖塔一瞬間掉下,曾經看似堅不可摧的,竟是如此脆弱,就在眼前煙銷雲散。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2017年,我們拍下這張海報的那間製衣廠,應該是澳門最後一間仍開設在街道上的製衣廠,就在我們得悉有機會重演的那個月,它卻宣佈不再營運,在去年十二月已正式關門,結束了兩代人的事業。

戲或許還有機會重演,然而生活中的場景郤無法再來,聖母院的尖塔和那間曾在你街角的製衣廠,都已經不在了。

幸而我們之前拍下不少片段,今次演出仍可重溫。

今次,我們要說的,就從廢墟開始。

從廢墟開始⋯⋯

關於澳門製衣業之歷史,除統計數據以及零星新聞記錄,昔日撐起澳門經濟的製衣工友,並沒太多史料留存,取而代之的工業轉型,整代人的製衣記憶,彷彿陷入失憶狀態。

整個演出計劃,從失語的昔日製衣工友,慢慢回溯其街區記憶,工作中的身體狀態,以至其與那時代緊扣的生命史,慢慢帶我們回溯,再折返廢墟現場。

紀錄劇場《離下班還早──車衣記》,邀請不同界別之創作人,當中包括製衣工友子女,參與演出計劃,製衣工友的故事與個人生命史,我們無法一一說清,謹以此劇場作品作為起點。

* 演出中出現的部份資料相片來自以下網上報道以及紀錄片《真正的成本The True Cost》(2015)。

感謝受訪嘉賓付出大量時間與無比耐心,接受訪問,分享昔日製衣點滴及個人生命史,不僅為製作提供大量寶貴的素材,受訪者們為家庭付出之奉獻精神與態度,亦使劇組人員產生深刻的思考。

在此謹代表《離》劇組及本會,向受訪嘉賓及昔日製衣工友們,致以衷心感謝。

(排名不分先後)

林月娥女士
岑彥瑩女士
劉小璧女士
張愛華女士
黄肖萍女士

興姐
馬玉琼女士
陳金彩女士
陳娟容女士
陳小平女士

黃小燕女士
鄭志偉先生
李姑娘


創作人的話

梁倩瑜 Sandy Leong
文本創作

來自遠方的信(節錄)

小時候其實沒有對媽媽工作有很大感覺,因為朋友同學們媽媽也是製衣工人,好像她們是同事。直至看到她坐骨神經痛得很厲害,發現那並不是輕鬆的工作。她也是喜歡說話的人,於是父母從鄉下來澳的經歷,大抵從小也耳聞不少,還有她說看到澳門一片菜田和滿是偷渡客的景象,也會有點驚訝原來澳門以前是這樣,想像他們是如何從零開始。

澳門於我一直是很「理所當然」的家,沒好與壞,家就在那裡,也沒想說離開。反正唸好書上好課是家人的願望,直至大學要選課,那時只知道唸「美術」只可當美術老師的我,大概也不喜歡中學當老師的模樣,也被勸說不適合澳門出路,於是就選了感覺有點創意的廣告學。但心想一定要找一個遠一點的地方,最遠的當時可去的就是北京和上海等地。來到北京後,很多人問我澳門是如何?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政府宣傳的澳門和《七子之歌》,來自二線城市的同房知道我們的收入和我想當繪本家的事,她說很羨慕我能出生在澳門,還是比國內好的收入,和自由一點的想像。

後來其實經歷很多了,但父母一直支持我創作,他們有點像看到青壯年時不能如願的自己。這樣又一個十年,真的是直至兩年前,在工作中無法找到滿足感,有點被薪水喂養的感覺,是覺得城市和自己內心有點崩解,才想不如在外吸收和停留,看看有沒有改變。來到倫敦後,其實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不少,當下還在為畢業後的去向煩惱,可是不知道為何還是比之前想法積極了許多。

或者現在腦裡就是媽媽和同學當年在新環境奮鬥的片段,我常想如果像媽媽這樣手藝的人,在我這時代可能也往藝術發展的可能。每每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溝通和認識的時候,我心裡就會感激上一代的努力讓我有更多可以接觸世界的機會,而且也讓我少了對澳門往日的埋怨,反而感恩起來,因為小時平凡的生活讓我有知足的性格,因為薪金也讓我有足夠的金錢赴學。我明白小城有許多不解的困境與失望,但眼見身邊有才華的人,比我更為努力和堅持,我會想,是否自己已全力以赴?這是當下的狀態。

20/04/2019倫敦

插畫師及視覺藝術創作者。Sandy 喜愛說故事,並在日常生活中取得靈感,曾在個人家庭歷史及集體回憶中取材而成視覺作品。她不會限制藝術表達形式,曾發表插畫、文學、裝置、錄像、表演、出版及藝評等作品。

出生於澳門,於北京及香港獲得廣告學學士及視覺藝術碩士學位,現就讀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系,正嘗試透過視覺表達來打破語言界限,尋找人心中共鳴的部份。

李銳俊 J Lei
文本創作、導演、編舞

聽故事總是吸引的,這個計劃中最讓我著迷的部份,就是與當年製衣工人做訪談。她們常常一邊說著「沒什麼好說的」,然後又起碼三個小時滔滔不絕,有的話語中好像沒有標點符號,無縫緊接得幾乎無法插入問題,就算回來重聽訪問錄音,打著逐字稿時仍被她們鮮活的能量所感染。

無須走入博物館、檔案館,這是一段就在身邊卻被視而不見的歷史。並沒有多久之前,曾經有一個年代,博彩並不是澳門人唯一的命運。五十年代開始出現製衣業時,女性受教育機會不多,到工廠工作幾乎就是唯一的出路。她們既是工廠裡主要的勞動力,又是家庭的軸心,她們的生產力甚至擔起了城市主要的經濟命脈,但為何談到澳門的製造業時代,卻很少有人提及女性在那時所擔當的位置?在城市發展史上,她們無聲無息,在家庭裡,委身於傳統母性角色之中,她們的身影依附在子女與家人上,亦往往難以辨認。

但當講到工作細節時,她們就精神了,詳細解釋各種專業術語,告訴我最熟悉的那些技能,這總算讓我明白為何不少受訪者對工廠愛多於恨,日復一日單調繁重的工作雖然勞累,但一門手藝卻也踏踏實實地讓她們找到自己的依靠,用自己一雙手養活家庭,比什麼都來得實在。這些作為主要勞動力的女性,在工廠裡也形成一股很強的凝聚力,大家背景相近,情感上互相支持,相信拼搏便能改善生活,讀夜校也好、不斷加班也好,總在不斷奔跑,從無到有。

但到了現在,過往的技藝、努力差不多都被一筆勾消,入到賭場成為清潔工人或莊荷,在五光十色中社會階層的差異更被突顯,被物化的勞動感覺更為具體,一位朋友的媽媽對此說得最傳神,清楚看到自尊被一點一點奪走的過程,然而過往生活的磨練使她們慣於忍受和苦中作樂,但當被問到喜歡做賭場還是製衣時,一定都說是製衣,相比之下,那是有尊嚴的工作,然而這種尊嚴和自豪感,只是在訪問中一閃而過,現實中很少有這種認同,她們也很少在生活中談及往事。也因此,重新注視這些平凡的身影和那雙手,聽到她們的聲音,在城市變得愈發面目模糊的時候,細辨這些一直在背後支撐著我們走到今天的力量,便組成了這個作品今天的面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一代與上一代,其實都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在相互的凝視中,尋找彼此靈光閃過的片刻,安撫、連結、前行。

澳門人,曾為石頭公社及婆仔屋藝術空間(牛房倉庫)創始成員,從事劇場創作、策劃、教育、文字寫作及編輯等工作,並發表多個舞蹈劇場、環境劇場作品,近年作品有《影落此城》、《搖錢樹》、《此時此刻》、《離下班還早-車衣記》、《靜默,移轉》等。現為自由工作者。


創作演員簡介

劉婉薇 Lao Im Mei
創作演員

應風盒子之邀請,分別於2017年擔任《離下班還早──車衣記》首演及2019年第二版演出之演員,與製衣業結緣於中學畢業後,經友人介紹,於德祥製衣廠做寫字樓,任出口部文員,工作五年後離職,此後離開製衣業。

曉角話劇研進社社員。曾參與劇社及藝術節多個劇目的演出,包括:《馬》、《沙膽大娘》、《長夜漫漫路迢迢》 (2013 年澳門藝術節及2015年 台灣國際藝術節) 等。

除為演員外,亦為次女高音。於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修畢聲樂科高級課程,曾應不同樂團包括澳門樂團等之邀請於音樂會中任獨唱。致力以不同形式的聲樂表演,包括獨唱,無伴奏合唱及歌劇等,促進本澳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張楚誠 Oscar, Cho Seng Cheong
創作演員

我的母親是製衣女工,對製衣的印象便是小時與母親的回憶。

記得可以到工廠的機會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的平日學校不用上課,家裡又沒有人照顧,母親就帶我回工廠返工,返工前讓我在超市買朱古力。到母親離開製衣廠,家中有段時間放著兩台車衣機。她假日有時間就在車東西。

當日的情景其實已記不起,所有都成回憶總有模糊的一天。印象永存在細胞之中。起碼朱古力的牌子我還記得,即使普通,再次品嚐的時候就像回味我與母親同在製衣廠的時光。

澳門石頭公社及梳打埠實驗工場成員。 表演藝術工作者。自2006年參與第一個演出起,以演員、編創及統籌等身份遊走於不同的演出之中。


陳小平 Chan Sio Peng

1979年由家人申請來澳,先後以不同形式涉足製衣業,如承接工廠外包工作回家,如剪線頭等,後於不同製衣廠擔任雜工,工廠關閉,轉行從事其它工種;退休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弄孫為樂。

黃小燕 Vong Sio In

首次參與劇場演出,因其資深的製衣工作經驗及背景,被邀請加入這次演出;小燕曾於製衣廠內擔任不同崗位,由低做起,如車位女工、指導員等,熟知整個製衣生產流程,現為全職家庭主婦,平常積極參與不同文娛康樂活動。

細細 Sai Sai

於台灣就讀織品系,畢業後回澳,輾轉從事幾份文職工作,均與服裝及製衣業無關,偶然為表演活動擔任服裝助理等工作,現時專注於油畫學習,期望年內取得學士學位

攝影:林育全(台灣)

文本:梁倩瑜、李銳俊
導演、編舞:李銳俊
服裝設計及文本顧問:林月娥 Lam
戲劇顧問:胡海輝(香港)
創作演員:劉婉薇、張楚誠
特邀演出:黃小燕,陳小平、細細
空間設計:黃愛國
燈光設計:林育全 (台灣)

錄像創作:李少莊 、李卓媚
影像統籌及執行:黃昶智 台灣)

音樂創作 :李慧芬
現場音樂:李慧芬(鋼琴) 、謝家煒(敲擊)
視覺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插畫:范世康
化妝設計:李健珊、吳嘉汶

舞台監督及執行舞台監督:馮鎮業@米制作
音效及音響設計:溫詩樂
助理舞台監督:周汶蔚、陳雅亮
前台主任:何詠賢
通達字幕及執行:Sandy Lao
口述影像員:大大粒
製作及通達服務統籌:葉穎雯


創作團隊簡介

林月娥 Lam
服裝設計及文本顧問

澳門出生,藝術愛好者。從事服裝設計及製作工作,資深服裝設計及製作人。曾参與香港及本地多個舞蹈劇場演出及服裝設計工作。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專業)。

自小與製衣業打交道,在製衣廠渡過青春歲月。

黃愛國,Cola, Wong Oi Kuok
空間設計

黃愛國,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學士課程,以及英國皇家威爾士音樂及戲劇學院劇場設計碩士。

現為全職舞台設計師,作品領域涵蓋戲劇、音樂、舞蹈、歌劇、兒童劇、展覽以及裝置藝術等,同時亦任教於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舞台設計作品曾入選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以及獲得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此外,黃氏亦熱衷於戲劇評論寫作。

林育全 Lin,Yu-Quan(台灣)
燈光設計及執行

劇場視覺設計及技術工作者,擅長劇場設計、劇照攝影、平面設計等。曾於2019年橫濱表演藝術節國際舞台藝術會議擔任技術統籌及舞台監督。曾擔任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鼓子.半夢》舞台設計、TAL演劇實驗室《守夜者》及《貝克特與我》燈光設計、台北藝術節《製作人選粹─亞洲文化氣團流變中》技術統籌、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離下班還早─車衣記》技術統籌等為牯嶺街小劇場技術專員。

李少莊 Bianca Lei
錄像創作

2001畢業於英國倫敦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 )藝術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展覽獲「一級榮譽」評分)。2000年畢業於英國諾定咸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對人與環境因素(包括地方、時間等)的相互作用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創作導向。近年嘗試用作品反思澳門城市的急速發展所引起的問題和探討媒體之間、圖像載體(畫布)和圖像之間、作品和展場之間的界限。作品通過不同媒體、物料和多元方式演繹。(個人作品集:http://biancalei.com/)

李卓媚 Lei Cheok Mei, Lego
紀實錄像創作

李卓媚,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2018年,李氏憑紀錄片《棉花》(The Melancholy of Gods)獲「澳門影像新勢力」評審團特別獎。另一紀錄片《爺爺的老房子》(My Days in An Apartment)入圍第41屆台灣金穗最佳紀錄片獎;在學至今參與多部電影美術,包括《骨妹》(Sisterhood)、《堂口故事3 - 心亂·疑城》-《見光》(COME, THE LIGHT)、《過雲雨》(Passing Rain) 、《撞牆》(Crash)等。

2015年獲1839攝影藝術新秀獎,攝影個展:「SEMICOLON;」及「talk to Eve」;2017年澳門牛房個展-「4:34p.m.」。

黃昶智 Huang Chang-Chih
影像統籌及執行

台北人。
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肄業,2006年進入劇場。主要工作:展演佈展、設計。靜態、動態影像記錄及專案執行。

近年主要作品包括:新點子樂展《無人音樂會》 – 技術統籌(2018)、松菸LAB創意實驗室《啟動計畫無時鐘特區》 – 展場規劃(2018)、台灣國際藝術節《太陽的女兒》 – 影像技術統籌(2017)、《戀戀30》─陳明章現場作品三十年 – 影像技術統籌(2017)及 台北美術館《社交場 「透明」》– 裝置製作等,涉足不同藝術範籌之技術規劃及創作。

李慧芬 Lei Vai Fan, Evonne
音樂創作 、現場樂師

澳門作曲家、鋼琴家,修畢香港浸會大學音樂文學碩士課程及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課程,其音樂創作富本土特色,觸動心靈。曾發行《非常澳門》、《靜安寺路192號6樓》等專輯。其他作品包括《嘩嘩狂想曲》音樂劇、《觸動》李慧芬多媒體鋼琴創作音樂會、《澳門街》電影配樂等,備受好評。2018年三度獲獎,包括第二十二屆日本浜松Piara鋼琴大賽澳門區選拔賽“優秀鋼琴教師獎”。現為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鋼琴及作曲老師。

謝家煒 Che Ka Wai
現場樂師

澳門鼓手。

澳門樂隊Dr.Jen鼓手,爆喜歡音樂,爆喜歡學習新事物、演出和教學。現於雅思音樂中心Aces任教爵士鼓。

溫詩樂 Wan Si Lok
音效及音響設計

畢業於台北實踐大學,獲音效設計碩士學位及古典結他學士學位,現於該校擔任音樂系音響技術講師,亦為滾動傀儡另類劇場音響顧問。曾參與的作品包括:2018年澳門藝術節《匠木浮城》、木偶劇《卡先生》、兒童劇《青鳥》、2017年澳門藝術節聲景劇場《甲戌風災》及2015年台灣交響樂團的宣傳片製作。

馮鎮業 FONG Chan Ip@Miis Poduction
舞台監督及執行舞台監督

畢業於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目前為全職劇場工作者。

近期參與製作包括 :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靜默・移轉》(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怪老樹劇團 《一路一帶,不漏洞拉》;英姿舞園 《Blue》;卓劇場 《奧利安娜》;夢劇社 《匠木浮城》、《黃金時代》等等。

邵柯翰 Shao KoHan
音響技術助理

畢業於台北實踐大學(Shih Chien University,Taipei)獲中提琴學士,今2019年考入實踐大學音樂系音效設計組準碩士生。

曾獲邀擔任舞台及影視作品包括:2018年相聲瓦舍《快了快了》《我不要演癩蛤蟆》擔任錄音實習生,台北海鷗劇場《早安主婦》音響助理、白晝之夜—再拒劇團《年度考核協奏》擔任音響助理、2019年相聲瓦舍《警察杯杯我的車牌勒》擔任錄音實習生。

鄭志偉 Ck Chiwai Cheang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平面設計師,在心聲悶做設計。有時也會寫字、策展、出版。

由小時候開始就在媽媽工作的製衣工廠穿梭,直至今年年初。見証了街道和人的關係,無法消化變遷帶來的焦躁不安。

攝影:許斌(台灣)


藝術通達服務

是次劇場演出設有「口述影像 」(Audio Description )及「通達字幕」(Accessible Captions)服務,旨在讓不同需要的觀眾,提供適切的輔助服務,使其能同步感受與欣賞表演藝術,達至藝術無障礙。

「口述影像 」簡介

「口述影像」將視覺資訊轉化成語言,如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表情、服飾造型,及至佈景道具、燈光變化等,通過口語方式、以有條理的描述,具體地建構畫面。

「通達字幕」簡介

通達字幕,是在字幕基礎上,加入文字描述音效、人物語氣、環境聲音等,讓觀眾透過文字,感受聲音帶來的表演張力、內容以及氛圍等。

大大粒 LittleGiant
口述影像員

長期利用工餘時間,積極參與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尤其喜愛現場表演之挑戰及觀眾互動,如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藝術通達服務推動等,過去曾多次為本澳兒童劇、劇場表演以及動畫等,擔任口述影像員。

Sandy Lao
通達字幕

自2013年開始接觸口述影像,為本澳最早接受口述影像培圳人員之一。

Sandy 一直利用工餘時間,為本澳不同劇場演出、展覽及電影等,提供口述影像服務;此外,透過持續進修不同領域之藝術通達服務,如通達字幕、易讀圖文製作(Easy-read)等,為不同光譜的通達服務使用者,提供更多平等、具尊嚴的方式,參與及共享藝術。

攝影:許斌(台灣)


鳴謝 Special Thanks

Tom IP 、許斌老師、廠長梁生、Neo、 mushroom 、通利琴行、點點工房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成立於2013年,為澳門非牟利藝術團體。

風盒子致力於構建以文化藝術,作為融入社會的平台,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與社區活動,如劇場、紀錄片製作、書藉出版及展覽等,增加不同社群的文化參與及話語權,在共融的藝術中自助助人,在藝術與社會之間建立更緊密連結。

此外,本會長期投入藝術通達服務的普及發展,讓社會不同持分者,能平等參與、分享藝術。


製作 Production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Artistry of Wind Box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

主辦 Organizers

( Made with Carrd )